EN|    收藏夹 mingte@dgmtwj.cn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您好,欢迎光临东莞市明特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关键词: 自动化设备零件 通讯电子零件 汽车设备零件 医疗器械零件 智能机械组件

联系我们


联系人:林先生

手   机:133 8016 5063(微信同号)

电   话:0769-8838 8276

             0769-8838 3617

邮   箱:mingte@dgmtwj.cn

地   址:东莞市道滘镇昌平新兴路1号

             百代工业园二栋 

网   址:www.dgmtmachining.com


      

              扫码进入网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知识

2019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中国位居全球第四,制造业生产率不足美国两成

来源: 点击量:2113 发布日期:2020.01.15 [ ]

12月28日,在第五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三阵列的前列,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名列全球第四名,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09.94,比去年略有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规模发展指数(55.16)为近年来最高值且持续位居各国首位,但质量效益(15.05)、结构优化(23.40)、持续发展(16.33)仍与美、德、日等国差距巨大,其中美国在这三项上的指数分别为:49.84、48.77、31.33。

报告认为,2012—2018年,中国主要依靠规模指数的大幅提升,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合计仅提升5.4个点,三项分项数值合计在九个主要工业国中位列第7位。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28974.93美元/人,仅为美国19.3%、日本30.2%和德国27.8%。

 

图:《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在第五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中夫 拍摄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自2013年联合组织开展重大长期咨询项目,目前正开展第四期研究,而“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是项目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工信部一位官员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一个重要基础。“2013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了‘制造强国’概念,把全世界的制造强国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德国和日本,第三个梯队是中国、英国等国家。《中国制造2025》相应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即是‘三步走’中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以德日为追赶对象,力争进入第二梯队

而《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建立并应用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九国2018年度制造强国综合指数。

报告显示,2018年九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均未发生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印度和巴西。

其中,美国制造业综合优势仍大幅领先;德、日制造业相对优势明显;中国位居第三阵列前列。增幅、降幅最大的分别为英国(+4.53)和美国(-4.93,主要受品牌指标变化影响)。

规模指数方面,2018年除巴西外,各国规模发展数值相较2017年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继续稳定位居前列,中国数值(55.16)为近年来最高值且持续位居各国首位

质量效益指数上,2018年美国虽因品牌指标震荡波动导致连续两年下降,但绝对优势依旧明显,法国、英国因品牌指标大幅提升首次超越德国,中国排序上升一位,位居第七位。

报告认为,九国指数中,美国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具有全面优势;德国、日本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国除规模发展尚有优势外,其他三项与美、德、日国家差距较大,且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从历史进程上看,2012-2018年,美、德、中、法、韩、英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增幅最明显的是中国(17.63),而日本、印度、巴西呈现一定幅度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方面,中国与美国差距在逐步缩小,增速领先于其他八国且优势明显。

报告认为,按目前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平均增幅计算,中国还需28年(2046年)追平美国;而按目前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平均增速计算,中国还需18年(2036年)追平美国。

2012—2018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综合指数值在小幅波动中从92.31增长至109.94,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平稳提升,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规模发展对指数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

2012—2018年,在规模发展上,中国、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印度等六国实现了提升,其中整体提升最为明显就是中国(+12.24)。

报告认为,规模发展对推动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升级优化和创新培育突破提供了难得的转型空间和良好产业环境,也是中国在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时敢于正面应对的立身之本。

论坛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发布并解读《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时指出,2012—2018年中国制造强国指数的稳定上升主要依靠规模的大幅提升,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合计仅提升5.4个点,三项分项数值合计的话,中国在九国中只能位列第7位。

他认为,质量效益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短板,其分项数值居于最低水平(15分左右);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方面差距巨大。

比如,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实现提升,但全员劳动生产率首次出现微降;中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比重两项指标已“三连降”,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长期而艰巨,突破性成效尚待时日。

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方面,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21.17%,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低10%以上且差距并未明显缩小,工业能源消耗接近美国总量。

劳动生产率方面,201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28974.93美元/人,仅为美国19.3%、日本30.2%和德国27.8%。制造业员工名义工资明显低于全球制造强国。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6.40%,仅为美、德25%左右;标志性产业集中度仅40.57%,不足美、日、德一半,相对而言,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

此外,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集成电路进口占国内市场需求约70%、传感器芯片占比达90%,高端机床装备、高端工业软件基本被国外垄断。

单忠德认为,中国制造业“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态势依然存在,2018年人均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仅为德国的1/160,中国需加大科技创新驱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他指出,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核心动能培育成效尚显薄弱,特别是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等创新指标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此,他建议,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与经济紧密融合体。

他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制造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优质环境

单忠德指出,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持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粤ICP备19020790号